基層要聞
走基層看發展| 黃陵礦業公司:春暖趕考路
“走基層看發展”開欄語
東方風來滿眼春。陜煤集團三屆一次職代會暨2022年工作會閉幕以來,集團公司各單位認真貫徹會議精神,按照“以煤為基,能材并進,技融雙驅,零碳轉型,矢志躋身世界一流企業”的新發展戰略和2022年集團公司各項工作安排,以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的精神狀態,開啟了新征程。迎著虎年春風,集團公司宣傳部(新聞中心)和各二級單位新聞宣傳部門的新聞宣傳干部走出辦公室,深入基層,積極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采寫“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報道,講好陜煤奮進者的故事,傳播陜煤好聲音,展現陜煤新形象。即日起集團各媒體將開辟“走基層看發展”主題報道欄目,刊發系列報道,敬請垂注。
黃陵礦業公司:春暖趕考路
2月19日,剛剛經歷過一場春雪的黃陵礦業公司,天高云淡,晴空萬里。
今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落實“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是黃陵礦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改革攻堅年。用高質量發展解決“成長”的煩惱,勇做爬坡過坎的探路者,該公司制定了“煤電聯產、技融雙驅、多元發展”的高質量發展戰略,全力打造“百年老店”成為一萬余名黃陵礦業人的堅定選擇。
虎年新春,黃陵礦業公司步履堅實,踏上新時代的趕考路。
效益好更要管得好
春節剛過,黃陵礦業公司一月份的生產經營情況就已經統計出來:完成煤炭銷量168萬噸,鐵路運量99.4萬噸,發電4億度,掘進進尺5268米……這一組新鮮出爐的業績數據,為全年工作開了一個好頭,讓干部職工喜在眉頭,暖在心里。
良好的經營業績在黃陵礦業并不是曇花一現。據悉,從2018年該公司產值突破百億大關之后,這幾年的經營業績一直穩中向好。特別是剛剛過去的2021年,該公司煤炭產量、銷售收入、利潤再創新高,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報酬率、成本費用利潤率、銷售毛利率都處于行業優秀水平,噸煤利潤創造了歷史最好水平。
黃陵礦業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雷貴生說:“管與不管還是不一樣的,取得這樣的成績,不僅僅是我們享受了煤炭‘牛市’帶來的紅利,更多的還是管理發揮了作用。”
為什么是管理?從一組數據中可以一探究竟:梳理334個制度文件,納入制度管理217個,涉及22個循環、600個風險矩陣、207個流程管理圖,建立了全新的成本管控體系,下發了《物資采購供應管理辦法》《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招投標管理辦法》等管理制度30余項……足見該公司這幾年在企業管理中作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取得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
“靠市場、市場會變,靠資源、資源有限。無論何時,我們都要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雷貴生對于企業發展更加篤定。
為智能化提供可借鑒的“黃陵經驗”
在推動數字經濟的時代浪潮中,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是大勢所趨。黃陵礦業打造“智能礦井、智慧礦區”的目標正是最好的貫徹和實踐。
走進一號煤礦機電部李懸的辦公室,他一連打了五個電話之后,才介紹說:“最近特別忙,一方面要加強生產組織,完成保供任務,另一方面,我們正在全力準備全國智能化示范建設煤礦的驗收工作。”
李懸介紹道,一號煤礦是智能開采技術的最早推動者和受益者,2014年在全國率先應用智能化無人開采技術,隨后,被列為國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礦井建設名單,去年通過了陜西省智能礦井建設驗收,所以,今年全國的驗收對于黃陵礦業智能礦井建設將是一次全面的檢驗和考核。
從2008年開始著手開展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方面的技術研究,到2014年智能化無人開采技術在黃陵礦業成功應用,再到如今實現了全國七個智能化第一,黃陵礦業通過數字化、智能化不斷推進產業升級,為智能礦井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的“黃陵經驗”。
2021年11月,集聚多項核心技術于一身的“煤與油型氣共生礦區安全智能開采關鍵技術與工程示范”項目,榮獲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實現了黃陵礦業國家級獎項“零”的突破。
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黃陵礦業,正是創新這部“發動機”,釋放出了高質量發展的巨大能量,堅定了推廣應用安全智能開采技術的信心與決心。
一套富有成效的安全方案
“我從大學畢業就開始從事煤炭工作,干了一輩子煤礦,我相信,每個煤礦人都有一個安全夢。”雷貴生從事煤礦工作38年,他始終認為,安全永遠是煤礦發展的頭等大事,改善安全環境,提高安全能力,才能更好地保障職工身心健康和企業高質量發展。
2018年,黃陵礦業公司創新實施“四治理一優化”安全生產管理模式,融合引進NOSA安全健康環保風險管理體系;
2020年,NOSA安健環管理由試點突破轉入全面推廣,實現原煤生產、地面生產、后勤輔助的全覆蓋;
2021年,著力于“科技+安全”同頻共振,研發了“AI+NOSA”深度融合安全管理系統……
一系列新理念、新辦法、新措施落地有聲,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做法,走出一條獨具黃陵礦業特色的安全發展之路。
要實現安全發展,對于所屬的二號煤礦來說,難度顯得更大一些。該礦不僅水、火、瓦斯、煤塵、頂板“五害”俱全,井田內還出現了油型氣、油氣井兩種特殊的災害,給安全生產帶來嚴重威脅。因此,對于安全管理,該礦是重拳出擊,絕不馬虎。
見到二號煤礦信息化辦公室的丁江明,他正在聚精會神地盯著電腦,對安全智能風險管控系統進行著調試,三月底之前,他們牽頭負責的“AI+NOSA”成套設備要實現井下全覆蓋。“我們雖然不是第一家應用的,但是我們要成為做得最好的一家,努力為礦井發展保駕護航。”丁江明意氣風發,眼睛里透著光。
目前,黃陵礦業已經連續三年實現瓦斯零超限、煤礦零死亡、地面零傷害,二號煤礦、雙龍煤業、瑞能煤業連續安全生產超過10周年。一號煤礦、煤矸石電廠順利通過NOSA四星評定,為陜煤集團試點推行NOSA體系提供了“黃陵方案”。
煤電聯產盡顯產業優勢
雖然已是初春,但是黃陵發電公司的建設現場,氣溫還在零下八度,工程部的艾鄭一大早就來到工地上。他指著前方一個宏偉的建筑,興奮地說:“這個項目按照世界一流標準進行建設,這就是我們電廠的核心場地——間冷塔。”
“去年三月,我們電廠全面開工建設,那時候這場地上可啥都沒有,現在不一樣了,眼看著主廠房、汽機房、煤倉都建起來了。”坐在廠區電瓶車上,艾鄭指著眼前的一個個建筑,介紹著項目的建設情況:“我們電廠是由黃陵礦業公司投資建設,江蘇悅達集團出資入股,華潤電力集團提供技術服務支持,可以說,集合了三方發展優勢。”
2×660MW電廠項目是陜煤集團重點支持發展項目,是黃陵礦業實現“煤電聯產”戰略的重要支撐,計劃投資48億元,建成后每年可消耗煤炭245萬噸,年發電量72億度,屬典型的煤電一體化坑口電廠。
據了解,除了煤矸石發電、燃煤發電,黃陵礦業電力產業還新添了光伏發電項目,去年10月份,300MW新能源光伏發電項目也已經正式開工,力爭到“十四五”末新能源體量將達到2000兆瓦,黃陵礦業正在向著“優煤強電擴新”的方向去發展。
“走,咱們再去別處看看。”艾鄭說著,繼續向前走:“你別看現在是冰冷的鋼筋混凝土,到了年底,就是火熱的生產現場了,我們的目標是把它建成陜煤集團乃至全國電力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樣板。”從他的話語中,我們仿佛看見了這座新電廠繁榮的將來。
放眼望去,一場春雪正在消融,橋山上已經萌生出一抹新綠,萬物復蘇,春天已經來了。(李金玲)